走进Linux内核:开发驱动之旅(linuxdriver)
随着科技的发展,Linux操作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行业,成为了软件工程师的一大助手。作为一名热爱Linux的软件开发者,深入理解 Linux 内核,开发驱动,第一印象就是面对庞大复杂的Linux内核代码,非常的望而生畏。Linux的复杂性使得开发者研究它更加兴趣盎然。在走进 Linux 内核,开发驱动之旅之前,有必要对 Linux 内核做一个概述,对它有一个整体认识。
Linux内核层次框架可大致分为3层:
第一层:内核API层,比如ioctl系统调用(System Call),提供供用户态应用程序调用;
第二层:内核驱动层,比如字符设备或块设备驱动,它们扩展和管理系统调用;
第三层:硬件层,比如 SoC,它们定义了硬件本身的功能。
此外,Linux 内核还有多个子系统,典型的子系统有框架,内存管理,文件系统,进程通信等等,这一部分与开发驱动相关较少,更多是功能实现上的。
开发驱动有两种模式:静态模式,在内核编译之前进行驱动的编译;动态模式,可以在内核加载完成之后加载新驱动。为了解决和实现驱动开发,必须先建立构建内核环境进行调试驱动程序,根据Linux本身的特性,在进行驱动程序的调试中,一定要先完成内核的构建,并编译正确,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,才能够实现对硬件设备的控制和驱动功能,以达到最终的操作目的。
让我们写一个简单的驱动程序来说明编写并安装驱动的过程。假设我们要开发一个LED驱动,比如有2个LED(RED 和 GREEN),可以用ioctl系统调用来控制LED的开关。
第一步:编写代码,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:
(1)LED驱动实现文件,它是一个标准的Linux字符设备驱动,主要实现硬件操作;
(2)对外暴露的ioctl系统调用,允许用户空间代码操作硬件;
(3)LED测试应用,用于调用第二步实现的ioctl系统接口来控制LED。
然后,将第一步实现的驱动程序模块编译安装(insmod),在/dev/目录生成可访问的设备文件,允许第三步的测试应用访问该设备文件,完成对设备的控制。
总结:通过编写并开发驱动,可以从底层调用Linux内核来控制硬件设备,开发者可以让用户空间代码、内核驱动和硬件等所实现的功能良好协作,从而实现硬件的操作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