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ux下GDT实现的任务切换 (linux gdt 任务切换)
近年来,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,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之一,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。而在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中,为实现多任务的切换,通常需要用到段描述符表(Global Descriptor Table,简称GDT)。在Linux系统中,GDT被广泛应用于多任务切换中。
本文将详细介绍Linux系统下GDT实现的任务切换原理,包括GDT的定义及其与多任务切换的关系、GDT的寄存器存储方式等方面。希望对Linux系统多任务切换的研究及开发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。
一、GDT概述
GDT是管理段地址空间的数据结构,包含多个段描述符。段描述符是用来描述一个内存段的一个数据结构,它包含了该段的基址、限长、访问权限等信息。在不同的代码段中,GDT的内容是不同的,因为每个段描述符只能描述同一种类型的段,如代码段或数据段等。在实现多任务的切换中,GDT被广泛应用。
二、GDT的定义
在Linux系统中,GDT被定义在kernel/head.S文件中。定义的方式如下:
.align 4
gdt_descr: //GDT的描述符结构
.word gdt_end – gdt – 1 /* GDT的大小 */
.long gdt /* GDT的地址 */
gdt:
.quad 0x0 //0号描述符
.quad 0x00cf9a000000ffff //1号描述符(32位代码段)
.quad 0x00cf92023000ffff //2号描述符(32位数据段)
.align 16
gdt_end:
其中,GDT的描述符结构包含GDT的大小和GDT的地址。GDT表的每一项称为段描述符,每个段描述符都有一个编号,0~8191(共8192个段描述符)。每个段描述符都至少包等含两个字段:段基址和段限长,用于限制用户代码和数据访问的范围。其中,段基地址是该段的起始地址,段限长则指定了该段的大小(单位为字节)。在这些字段之外,段描述符中还包含着其他的一些元数据信息,如:段属性、段访问权限等。每个描述符的大小为8字节。
三、任务切换
在实现多任务的切换中,GDT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当CPU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时,需要先加载新任务的GDT表,然后执行IRET指令。IRET指令会将当前CPU的状态还原,包括程序计数器、栈指针、FPU、MMX等寄存器。CPU将进入到新的GDT表,新的程序计数器将根据新的GDT表开始执行代码。
在Linux系统中,任务切换是由time.c文件中的do_timer函数实现的。在此函数中,通过查找任务列表中更优先的未完成任务,并将其插入到运行队列的队尾。然后,将当前任务从处理机中移除,并将其保存到任务状态段中。
四、GDT与进程管理
在Linux系统中,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。在进程管理中,进程是操作系统中最小的调度单位,也是操作系统的任务切换最小单位。在Linux系统中,每个进程都有一个独立的地址空间,包括代码段、数据段和堆栈段等。在多进程管理中,不同进程的地址空间被分隔开来,通过机制实现地址空间的隔离,从而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
需要说明的是,在Linux系统中,进程的所有信息都保存在任务状态段中,并且由操作系统维护。当一个进程被调度执行时,操作系统会将进程的信息复制到处理机的寄存器中,以便处理器在执行进程时能够访问进程的相关信息。
GDT是Linux系统中实现多任务切换的关键之一。通过对GDT的详细介绍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Linux系统中的任务切换原理。对于早期的操作系统设计者而言,多任务切换的实现利器是好的,而目前我们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也极大地受益于GDT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