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探究数据库事务隔离级别的作用与实现 (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)
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被处理。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,数据库系统中引入了事务。而随着事务变得越来越复杂,它们之间的交互也变得越来越复杂,这时就需要事务的隔离级别来确保管理。
本文将深入探究数据库事务隔离级别的作用和实现,包括四个隔离级别的原理和特点,并讨论其的应用场景和如何提高其性能。
事务和隔离级别
事务是指一系列操作被认为是一个逻辑上的单元,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,要么全部失败回滚。在数据库中,事务支持如下四个属性:
原子性:事务是不可分割的,即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提交,要么全部回滚。
一致性:事务执行前后,数据库应保持一致状态。
隔离性:不同的事务应该彼此独立,互不干扰。
持久性:一旦事务提交,对数据库所做的更改就应该被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。
我们主要关注第三个属性隔离性,事务隔离级别指的是事务与其他事务之间的隔离程度。标准的SQL定义了四个隔离级别,分别是:
1. 读未提交:允许另一个事务读取另一个事务未提交的变更,这可能导致不可重复读,幻读等错误。
2. 读已提交:只允许读取已提交的数据,避免了不可重复读,但仍可能出现幻读。
3. 可重复读:读出在一个事务开始时就已经存在的数据,从而避免了幻读。
4. 串行化:完全隔离了各个事务,可以避免以上所有问题,但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性能。
隔离级别的实现
标准层面上,数据库实现隔离级别具体采用的是两种方式,一种是加锁,另一种是MVCC(多版本并发控制)。
通过加锁实现隔离
加锁实现隔离是指事务里如果要读取数据,那么就会申请读锁;而如果要修改数据,就需要申请写锁。在加锁的情况下,读锁和读锁之间互不影响,读锁和写锁之间阻塞,写锁和写锁之间也阻塞。
读未提交的实现方式比较简单:不需要加锁,原来的事务可以直接读写,但需要在提交之前检查是否有其他事务在读取它所要修改的数据。另外三个隔离级别都需要加锁。
读已提交下,先获取读锁,读完后马上释放锁。写操作需要先获取写锁,写完后释放。因为只需要读取已提交的数据,所以读才采用读锁,而写操作必须互斥,所以使用写锁。
可重复读下,写和读都需要使用行级锁,在整个事务生命周期内保持锁定状态。
串行化下,读和写都需要使用行级写锁,在整个事务生命周期内保持锁定状态。
通过MVCC实现隔离
MVCC指的是多版本并发控制,它可以使每个事务获得可读的副本而不是争用资源。
读未提交下,每个事务都往数据库里添加新版本。不同的事务之间并不知道其他事务添加了什么版本,它还在读取旧版本的数据。这样会导致了不可重复读等问题的发生。
读已提交下,在读取任何记录的时候,事务只看到已提交的版本。在修改某个记录的时候,生成一个新版本。其他正在执行的事务不能读取新版本,只能看到旧版本。在读到了一个数据副本后,它就要保证这个副本和它在事务开始时读取到的数据一致。
可重复读下,每个语句在执行时,读取相同的数据规定要读取相同版本号的数据,因此不可能出现幻读问题。
串行化下,每个事务采用独立的时间戳。在读取数据时,只看那些在该时间戳之前提交的事务版本。
应用场景
不同的隔离级别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,不同的业务需求需要不同的隔离级别来保证数据可靠性和性能。具体的场景如下。
在高并发的读写操作下,使用读未提交可以获得更高的并发性和最少的锁,但由于事务之间干扰的可能性较大,所以不适用于实现数据一致性强的场景。
在低并发的读写操作下,使用读已提交和可重复读可以获得很高的数据一致性和并发性,但可重复读的锁持有时间较长,可能会导致锁等待过长。
对于强一致性要求较高的事务场景,可以使用串行化隔离级别,从而保证完全的隔离性和一致性。但串行化将更大化锁的使用,也会对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。
如何提高性能
为了提高隔离级别的性能,可以采用以下策略:
1. 选择更低的隔离级别,但要注意控制并发。
2. 减少事务并行处理的时间,从而降低每个事务的时间持有。
3. 应用输出缓冲,将所有修改操作放到缓冲区里,这样客户端就可以立即处理,而事务不需要等到操作完成后才返回,从而略微降低了事务的等待时间。
结论
通过对数据库事务隔离级别的分析和探讨,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隔离级别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下。隔离级别通过加锁和MVCC机制来保证数据一致性,但不同的实现方式对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。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性能,需要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确定最适合的隔离级别,并采取相关策略来提高其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