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SDS开启Redis源码分析之旅(redis源码分析sds)
Redis是一个高性能键值存储系统,它支持多种数据结构,包括字符串、哈希表、列表、集合等,并提供了多种操作这些数据结构的命令。Redis使用内存存储数据,同时支持数据的持久化,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定时或者根据条件写入磁盘中,从而保证数据不会丢失。
在Redis的源代码中,SD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类型,它是Redis自己实现的字符串类型,相比于C语言中的字符串类型,SDS具有以下优点:
1. 常数时间复杂度的获取字符串长度
2. 杜绝缓冲区溢出的风险
3. 减少内存重分配的次数
下面我们来一起从SDS开始,探索Redis源码的奥秘。
SDS的定义
我们可以在sds.h头文件中看到SDS的定义:
typedef char* sds;
struct sdshdr { int len;
int free; char buf[];
};
其中,SDS字符串实际上就是一个char*类型的指针,它指向一个struct sdshdr类型的结构体变量。这个结构体变量包含了SDS字符串的长度、剩余可用空间和实际存储数据的缓冲区域等信息。
SDS的特点
上文已经提到了SDS相比于C语言中的字符串类型具有的优点,接下来我们从代码层面来看看这些优点是如何实现的。
1. 常数时间复杂度的获取字符串长度
我们可以看到,SDS结构体中有一个len变量,它存储了SDS字符串的长度。而且在SDS结构体定义中,len和buf之间并没有中间变量,这也就意味着SDS可以O(1)地获取字符串长度,而无需像C语言中的字符串一样,需要遍历整个字符串。
2. 杜绝缓冲区溢出的风险
在SDS结构体中,除了len变量之外,还有一个free变量,它存储了SDS字符串中可用的空间。这样,当SDS需要增加内容时,就可以先检查free是否足够,如果足够,则直接写入,如果不够,则可以通过内存重分配来扩大buf的大小,从而避免了缓冲区溢出的风险。
3. 减少内存重分配的次数
在SDS中,当需要扩大buf的大小时,不是每次都需要重新申请一块内存。而是通过调用realloc函数,将原始的buf的大小加上需要增加的大小得到一个新的buf。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多次申请内存的开销和内存碎片的产生,从而减少了内存的浪费。
总结
从SDS开始,我们可以看到Redis源码中的精妙之处。在实现SDS时,Redis为了达到高性能、高可靠性的要求,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化。学习Redis源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Redis的内部运作机制,提高程序设计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