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dis雪崩与穿刺一场有惊无险的冒险(redis雪崩和穿刺)
Redis雪崩与穿刺是缓存超时破坏力的一种形式,也是系统稳定性的毒药。它的出现,使得Redis开发者不得不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来防止此类破坏力。这个技术现在也用在其它地方,如:Memcache缓存系统、Sharding技术、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。
Redis雪崩发作的条件:
1. 缓存没有批量模式;
2. 缓存和数据库之间存在时间桥梁,当更新发生时,缓存无法立刻知道;
3. 缓存过期设置过短,其会导致大部分或全部缓存过期,导致系统压力过大;
4. 系统读和写的不平衡;
Redis穿刺的原因:
1. 缓存没有资源池或有序队列机制,如果程序请求大于缓存池处理量,可能会发生穿刺;
2. 程序循环查询时,如果缓存失效,会连续大量查询,导致穿刺;
3. 由于缓存对象存在竞争,会导致洪峰,穿刺也会发生;
Redis雪崩与穿刺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措施来防止,比如:
1. 缓存设置适当的失效时间;
2. 实现缓存批量更新,使缓存和数据库同步;
3. 使用资源池或有序队列技术,限制程序请求;
4. 调整数据库和缓存的读写比例;
5. 为缓存节点加上限流机制,避免大量的压力;
正确的使用Redis有助于提升系统的并发量,避免雪崩与穿刺的发生。但在实践中,更多的是运用缓存解决更复杂的系统问题,做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。Redis雪崩与穿刺,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冒险,最关键的还是对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、对缓存过期策略的把握,以确保Redis缓存的稳定性,提高系统的可用性。
“`python
# 设置限流 100毫秒内最多5个请求
limiter = RateLimiter(5, 1.0/100)
# 假如在限制的周期内达到限定的次数,不接受请求
if limiter.check_rate() != True:
return response(‘Too Many Requests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