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ux定时器:深入理解定时机制(linux定时器原理)

Linux定时器是Linux系统内核机制,可以实现在预定时间执行某个操作的功能。它在嵌入式开发中非常有用,包括调度系统状态检查、定期产生中断、定时释放内存或文件缓存,实现定时自动运行等应用。

为了使Linux系统更安全稳定,需要熟悉不同Linux定时器之间的差异,并了解其内部的原理及应用方式,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定义定时器,更好地保护系统。

Linux定时器主要有两方面:

1. 内核态定时器(Kernel Timer):主要通过函数setup_timer()、add_timer()等实现,这些定时器可以是周期性的或者单次的,即超时时间可以在定义定时器时设立,也可以在定时器执行到期时再由内核设定新的超时时间;

2. 用户态定时器(User Timer):主要通过定时器系统调用(System Call)setitimer()实现,它主要用于控制软件定时任务,比如某个程序定期检查某个文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、定期检查某个端口状态是否有变化等。

假设需要实现一个用户态定时器,在每隔10秒中执行一次函数printTime,则可以如下实现:

#include

#include

#include

time_t beginTime;

void printTime(){

printf(“%s\n”,ctime(&beginTime));

}

int main(){

//首先定义定时器的结构

struct itimerval value;

//其中的value.it_value为开始的超时值,这里设置为10秒

value.it_value.tv_sec = 10;

value.it_value.tv_usec = 0;

//value.it_interval则为第一次定时到期以后,每次都重新定时的长度,这里设置为每次都是10秒

value.it_interval.tv_sec = 10;

value.it_interval.tv_usec = 0;

//设置定时器,可以设置多个定时器,通过ITIMER_REAL,ITIMER_VIRTUAL,ITIMER_PROF三种参数设置

signal(SIGALRM, printTime);

setitimer(ITIMER_REAL, &value, NULL);

//定时任务开始运行

while(1){

//如果距离上次定时事件已经过去10秒,则会被触发

beginTime = time(NULL);

printf(“beginTime:%s”,ctime(&beginTime));

}

return 0;

}

上述代码中,通过setup_timer()函数定义了定时器,需要注意的是,定时器超时后会产生一个中断,而中断将会导致系统状态发生改变,因此在定时过程中一般会屏蔽掉这一中断,以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。

总之,Linux定时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机制,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实现定期需求,可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。了解不同定时器的分类及使用方法,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定义定时器,提高用户的系统安全性。


数据运维技术 » Linux定时器:深入理解定时机制(linux定时器原理)